世上最缺少的是....愛
馮智活   寫於2000/1/28
 
     德蘭修女生於南斯拉夫,十八歲蒙召,三十七歲成為修女。第二年遠赴印度加爾各答,且於兩年後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,竭力服侍貧困中的最窮苦者。1979年獲諾貝爾和平獎。1997年9月葬於加爾各答。

    我十多年前到過印度,看見的赤貧令人心酸,不敢再去。德蘭修女卻選擇留下來定居,服侍別人眼中最沒有價值的人,而她的說話,更教我慚愧:

「假若我們沒有受苦,那末我們充其量只是在做社會工作,可以做得好,也可以幫助別人,但這些卻不是耶穌基督的事工,也不屬救贖的一部份。耶穌藉著與我們一起,分享生活,共度孤寂。憤怒,死亡的時刻,來幫助我們。衪必須成為我們其中一分子,才能救贖我們。」(《活著就是愛》,德蘭修女著,基道書樓,97年版,22頁)

    「在我們當中,若然有些貧困的兄弟姊妹,死於飢餓,這並不是由於神沒有關心他們,而是因為你和我都沒有伸出援手,成為神的器皿,將愛帶給他們,給他們食物和衣服…這些人飢餓,所渴求的不單是日用的口糧,而是愛,別人的照顧及他人的關係…」(24頁)

    「假若你懂得事事都為別人設想,你會變得更像基督。因基督有一顆溫順的心,事事為人設想。」(28頁)

    「…我們要籌措的是更多的愛心、慈愛、體諒及和平。如果我們先尋求神的國度,金錢就會自然上門,其餘的也不會欠缺。」(33頁)

    「…事實上,我們應感激那些窮人,因為他們幫助我們,更加愛我們的神。」(34頁)

    「事實上,當我們接觸窮人時,也就是在觸摸基督的身體。當我們給窮人食物,衣服,居所時,我們所作的一切,也就是作在那飢餓,赤身露體,無處容身的基督身上。」(37頁)

    「我們不要說太多話…那麼,你們要做的是什麼呢?拿起掃帚,清理他人房子。這就足夠了。」(40頁)

    「英國雖然是一個福利國家,但當我在晚上到訪他們的家時,依然看到有人在愛的匱乏中死去。在那?,他們有另一種貧困–心靈上的貧乏,即那種孤寂及被人棄絕的情況。在今天世界,肺結核或麻疹不是可怕的疾病,心靈上的貧乏才是最嚴重的病症…」(53頁)

        我想,科學家指出地球未來最缺乏的是食水,可能因爭奪食水而引發戰爭。其實,最缺乏的是......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