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想反省做靈修

馮智活

  靈修有多種不同方式及內容,因應不同人、不同處境而異。靈修是與上主交通,讓我們心靈更新變化,漸漸地更像耶穌。若我們沒有靈性上的進步,便需檢討自己的靈修生活。
 

我是一個較為理性的人,既喜歡尋根問底,所以在靈修時,在日常生活中,都會問「為甚麼」和「是甚麼」。我發現在不斷追問時,會得著更多。例如馬太福音第五章,耶穌教導我們要愛仇敵,祂更說:「所以你們要完全,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。」(48節)我會思考耶穌的要求:我根本不可能做到,祂為甚麼仍然要這樣教訓門徒?愛仇敵實是要求太高,我不報復經已很好了;如果有人不斷攻擊我,我怎能夠愛他?我這麼好人,有人卻攻擊我,不是很不公平嗎?如果以德報怨,是否縱容了惡行?……第38至48節的一段聖經,足以令我們思考幾十分鐘、幾句鐘、幾天、甚至一生!

靈修不在於讀了多少,知了多少,而是吸納多少,做到多少。每當想及這教訓時,總是引發很大多自責及謙卑,自己距離耶穌的要求竟然是這麼遠。默想是靈修一種重要的方式。默想可以更深了解聖經,反省自己及世界現況,從而產生內在更新的重力。假若想要對信仰認真,就需要經常默想沉思。

我以前有一段日子,很喜歡在每星期一天的休息時間,獨個兒到郊外或高山,一面欣賞上帝所造的大自然,一面默想思索。有時想及牧職、有時想及社會、或自己軟弱之處,或做計劃。這些時刻是我最開心,最接近主之時間,特別當我遇到重大困難或考驗,更給我很大的支持及啟導。現在我的靈修,是沒有預先特定的形式。有時看聖經,有時看書,有時靜思默想,而很多時在閱讀報紙、刊物時,會定下來思索:為何發生這些事?我可以做些甚麼?其他人可以做甚麼?每當我預備講章,更可以有系統地作深入的反思。當我遇到不明白或有疑問時,我都很急切地去找尋答案,直至滿意為止。因為我的經驗告訴我,只要有一點是我不明白或誤解的,可以對我的靈命作重大的傷害。

例如耶穌所講的上帝國,到底是甚麼?祂所講的永生,實在指甚麼?我盡量不受其他人的見解影響,但我會聽聽多些人之看法,多讀幾本書作比較,我設法由自己去體會明白。當我們愈要在靈命中走得深,必須默想沉思,這樣才可以更深體會上帝的慈愛,明白祂的旨意。若有人受試探陷害人,在他默想沉思,便會更容易受到聖靈引領抗拒罪惡。默想,是徹底地檢視及面對自己,讓自己坦誠面對上帝,願意接受祂的旨意,更新自己。默想時不應想及他人的不是,故此經常默想的人,較易學習接納和寬恕之道。時常指責別人的人,應多作默想。

概括而言,默想的好處有:感性與理性並重;將信仰內在化,成為生命的一部分,自然流露基督徒品格;時刻提醒自己的不足,要謙卑,更易令自己更新,更有力量對抗誘惑、考驗、困難、挫折等;令自己誠實面對自己,面對上帝,面對人;更接納自己,尊重自己,感受上帝的慈愛…不單在靈修中做默想,日常生活中也應有默想。

默想本來就經常發生,例如我們會常反省到底我做得對還是做錯了。經常這樣問的人,就是經常做靈性活動,做靈修,他們必然有進步。我們聽到很多教導,但未必能內在化(internalization),融匯貫通而成為生命的一部分。

例如我們聽到不應講大話,我們就以為不講大話本身是德行,於是往往為了要被自己、被人、被上帝視為有品德而不講大話。於是不講大話成了自私的行為,反變成壞事,結果可能有人在被逼之下會講出銀行戶口的密碼及別人的私隱等。我們要默想,到底不講大話是為甚麼。其實不講大話只是一種行為,這行為是為他人好處而做,而不講大話更高一層的要求,就是坦誠。我們要做一個坦誠的人,應講的就講,不應講的就不應講,不是連不應講的也講了,以為這便是不講大話。不應講的就表明自己雖然知道,但不會說出來。不講大話是為對方著想,不是為自己著想,如果連不應該講的也講出來,不單幫助不了對方,還會傷害對方。這些道理,透過默想、反思,就容易領悟。

今天還有很多人受金錢權力地位所迷惑,多做默想反省功夫,情況必有所改善。靈修的方式實在很多,而默想反省,是靈修的主角,不要把它變成配角。默想愈深愈廣,獲益愈多。

(此文曾刊登於香港基督徒學會出版之《思》第60期, 99年3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