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形式的靈修 馮智活
不少科學家的經驗告訴我們,當他們很著意在研究中發掘他們想要的,卻無功而回,但意外地另有新發現。新發現是意想不到的,但也要經過長年累月的努力才有可能發生,絕對不是白白得來的,靈修往往也如此。有時我們著意今天某一段時間靈修祈禱,特別閱讀某段聖經或某本書,未必得到想要得到的啟發或靈感。相反,偶爾一件事情,別人一句說話,我們卻對聖經話語有深切的感悟。靈修,有時在不經意的情況下進行。例如我們受人責罵,很不開心,內心痛苦難堪,可能這時會想及耶穌也受到冤屈侮辱,甚至被釘十字架,自己的痛傷因而得以治療,這是屬靈的經驗,是靈修禱告所希望達到的。又例如某人在教會的團契活動中,感受到互助互愛的經歷,這是何等美好的屬靈的經驗呢!在崇拜中、聽道中、團契中、教會生活中,往往很多無形的提示及靈感,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。有些人單獨靈修,但可能做了很多不在意的靈修。靈修,不一定是單獨、刻意,在預先安排下進行。靈修,可以是自發的、自然的、不經意的,隨時隨地的。
有些人以為自己(或被認為)少做靈修,其實他們只是少做刻意的靈修。可能他們天天思想與上帝的關係,反省自己的靈性,他的靈性可能比天天刻意靈修的人更好。靈修禱告,是與上主交通,可以是刻意的,也可以是隨意的,不拘形式的。有些信徒很喜歡到某教堂,或見到某牧師某人物,或見到某陳設,可以給他們很好的心靈安慰及鼓勵,這也是靈修。試想我們收到一封信或一張卡,寫著真摯問候祝福安慰的說話,不是比看聖經更好嗎?俗語說:「與君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。」有機會與屬靈長者請教,真是上等的靈修。參與宗教研討會、課程、紀念聚會、祈禱會、崇拜等,都可以使我們靈性得著造就,這都是靈修。
寫到這裡,我不是說個人獨自讀經祈禱不重要,這絕對是重要,其重要性不用多說,但這不是唯一的靈修方式。很多時我們把重要的事看成為唯一的。上學讀書是重要的,但很多事物不是在學校學到的。你最深愛的人或事物,對你很重要,但失去了你也可以活下去。當我們只認為某些形式才是靈修時,便錯失了由其他形式的靈修而來的益處。當我們以為只有我們最愛的人才可賦予我們愛時,便感覺不到其他人的愛。聖經是絕對重要的,但我們不會只讀聖經而不看其他書罷!
讓我向大家分享一些建議:
1. 聖經是信仰的核心,而四福音是聖經的核心。多花時間默想研讀四福音,愈能體會領受主耶穌基督的生平教導,愈有裨益。最好閱讀一些四福音的釋經書,例如巴克萊牧師著的,這對我們認識及準確了解耶穌言行十分重要。有些人喜歡保羅信書,但應花更多時間閱讀四福音,否則可能本末倒置。讀四福音的時間,應比讀其他書卷多。
2. 間中抽一兩天到退修會所或靜修院做個人靜修,全時間禱告,靈修,默想。不要刻意讀聖經或靈修書,只要安靜、禱告、反省、默想,靜候上主的啟示。如果沒有一兩天時間,就算半天也是好的。讓自己拋開一切日常事務,用較長的時間全心全意投入靈修中,其果效是會很顯著的。平常我們只有短促、簡單、片面、受騷擾的靈修,未能與主長談,耐心聆聽,深入自我反省。
3. 經常到基督教書室逛逛,或到教會圖書館坐坐,購買或借閱不同類別的靈修書籍,特別是見證、人際關係、研經書等,你必定找到一些很想看的。
4. 找機會到不同宗派的教會參加崇拜或聚會,在不同形式的靈修活動中,會有新的啟發。
5. 多參加教會或福音機構辦的研討會、佈道會、奮興會、課程等。積極探索力求進步,讓自己靈既深且廣。有些靈命只深不廣(十分熱心但方向很局限),有些則只廣而不深(知道及認識很多,但沒有委身)。
6. 邀約牧師或長者交談。我們很怕別人知道自己的內心世界,因為太多罪污。若能找到一位屬靈長者交談,就算只是交流一般的宗教及信仰問題也是好的。
7. 在教會內參與一些工作,或到其他機構當義工,在事奉中學習。人要付出,才有更好的成長。懶於服務是自私(或缺乏自信)的表現,事奉(就算只是執拾書刊)能增強愛心,醫治靈性軟弱,是很好的靈修。
8. 參加一些人際關係及有關輔導的課程,了解自己,了解別人,明白及懂得與人相處。我們想去愛,但不知怎樣去愛;遇到壓力、焦慮、失敗、失落等不知如何處理,有時自己正處於危機(好像自傲、自私等)中而懵然不知。這類課程對我們生活壓力大的都市人是何等重要。感謝主,約一年前一班基督徒為此成立了「從心會社」,提供類似的課程,讓我們有更多機會參加這些極為重要的靈修。
願我們立下志向,努力尋求靈命不斷的更新成長。
(此文曾刊登於香港基督徒學會出版之《思》第63期, 99年9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