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期《思》1999年11月

無敵的巨獸──全球化現象的倫理考察

江大惠

中文大學崇基神學組講師

劫貧濟富

如果菲律賓的農民,將錢存入當地的銀行。當地的銀行覺得投資在香港有更佳的回報,便將資金匯到香港,而菲律賓當地卻無法得到資金來發展經濟。菲律賓的農民看來,會覺得此舉只為人作嫁衣裳,自己的資金養肥了香港人。結果是富者愈富,為他們錦上添花。

 

同樣的情況會出現在秀茂坪和半山區,秀茂坪居民的資金可能不會投資在秀茂坪,銀行覺得半山區的「磚頭」有更佳的回報和更低的風險,結果養肥了半山區。

 

以上兩種情況都有肥水流向別人地之嫌,第二種情況沒有第一種那麼惹人反感,到底同為香港人,同乘一條船,都是為了香港整體的利益。全球化經濟體系的出現令到全球的經濟一體化,擁有資訊、人才、資本的國家或跨國企業在這個新遊戲中佔盡優勢,落後地區的議價能力越發下降。資金的流向有劫貧濟富的傾向,造成貧者愈貧,富者愈富的現象。這是經濟學上的馬太原則,「那有的,還要加給他,叫他有餘;那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,都要奪過來。」(太二十五:29)

 

如來佛祖

自從中國推行開放政策,十年前東歐共產主義解體,強調平等、分配公義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證明此路不通,自力更生、封閉經濟成為歷史,造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獨大。資本主義服膺市場的自由競爭,優勝劣敗,遵從森林定律,弱肉強食。無論人可以指出資本主義多少的弊病,在可預見的將來,並找不到另一套經濟制度來取代它。

 

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一九九一年發表的《百年通諭》,一面肯定私有財產及巿場的價值,同時又希望減輕貧富懸殊、提升社會保障。至於具體可行的方案,「教會並沒有模式可以提供;現實可行而真正有效的模式,只能從不同的歷史情況架構中浮現,並經過社會大眾努力盡責地面對自己的社會、經濟、政治,文化方面相互牽連的問題而後得出。」(43節)

 

既要魚,也想熊掌,結果是兩面難討好。單有原則立場,陳義相當高,但實際上提不出方案,難怪不受重視。

 

全球化,特別是經濟一體化形成了比國家更強大的巨獸(leviathan),在約伯記中,上帝用了一整章(四十一章)來刻劃牠的威力,銅皮鐵骨,無堅不摧。佐治奧維爾《一九八四》中無處不在的「老大哥」也比不上這頭巨獸,「老大哥」要靠恐怖監視來控制他的子民,巨獸利用人的私心自願受牠的奴役。

 

牠好像《西遊記》中的如來佛祖,任憑孫悟空一個筋斗十八萬五千里也跳不出如來佛的五指山。無論願意不願意,二十一世紀絕大部分的人都要生活在經濟一體巨獸的陰影下。

 

全球倫理

巨獸一統天下,但世界眾多的苦難並沒有因此消失,反而失業、貧窮、飢餓繼續存在,地球的生態系統的破壞有變本加厲的趨勢。一九九三年來自世界各宗教的人士在龔漢思(Hans Kung)和 Karl-Josef Kuschel 的號召下簽署了「全球倫理:世界宗教議會的宣言」,提出全球倫理是全球秩序的必要條件。全球倫理要求每一個人都受到符合人道的對待,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或你願意人怎樣待你,你也要怎樣待人。全球倫理堅持一種非暴力與尊重生命的文化,一種團結的文化和公正的經濟秩序,一種寬容的文化和誠信的生活,一種男女平等與伙伴關係的文化。

 

全球倫理綜合了人類不同文明中的共識,強調人道、平等、和平、生命、正義、寬容、誠信、合作。認為這等價值和美德是道德的,是所有人努力的目標。

 

巨獸並不完全否定這些價值和美德,只不過這些價值和美德要臣服於利潤和自由競爭之下。

 

教會何從?

教會當然沒有理由去認同巨獸,教會有她持守的理想:人人活得有尊嚴,人人平等,世間有公義。

 

實際上,教會經常達不到自己的目標。初期教會推行過凡物公用、各取所需的「消費共產生活」(徒四:32-35)。留下私己的亞拿尼亞和撒非喇遭殺身之禍,聽見的人都甚懼怕(徒五:1-6)。要靠恐嚇來達到放棄私產正正反映出信徒不願交出私產,初期教會的另類經濟生活模式經不起時間的考驗,教會仍要生活在俗世。除了生活在遠離俗世的修院、公社、農莊之外,信徒未能創造出另類的經濟生活模式。

 

本世紀一些教會,包括香港的教會也嘗試過推動簡樸生活,效果都強差人意,只能影響到一小撮小眾,未能對社會的潮流做成影響。

 

    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前,世界還有點空間讓人獨善其身。目前資訊無遠弗屆,巨獸獨大,更不容易找到出路。

 

教會可以就自己的倫理標準批評巨獸的價值觀,提出類似全球倫理的宣言,盡上先知的責任,縱使像曠野中的呼喊,沒甚麼果效。

 

教會也可以依從大潮流,「如果你無法打敗這體制,加入它!」參與巨獸去創造財富,然後將財富運用在自己選擇的事工上。香港不少歷史悠久的教會及教會機構早在幾十年、甚至百多年前已在香港從事教會工作。這些單位購買土地或向政府申請撥地提供教會或社會服務,她們所使用的地皮在香港經濟起飛後成為有價的資產。早在幾十年前已有教會與地產發展商合作建成住宅,獲得巨額的經濟收益。九十年代初的地產狂潮令地產發展商更垂涎教會的地皮,教會與地產發展商的合作更成為風氣。

 

教會有了穩定的財政收入,可以無懼經濟的壓力,立於不敗之地,將資源投資在有意義的事工。不過,教會成為一個經濟的利益集團,在商言商,教會需要依從商界的遊戲規則來處理事務,經濟與勢力的考慮會左右宗教的因素。

 

教會也可以等,物極必反是世間的變化規律,任何世間體制勢力發展到無敵的地步,它內部一定孕育了破壞的因子。

 

香港教會勢孤力弱,亦毋需將不能負的軛加在她身上。面對全球一體化,難對她有甚麼苛求,僅寄望她在濁流中保持一點清醒,盡量堅持自己的理想。巨獸無論威力多大,牠肯定不是上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