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民生廿一」政策綱要「推動融和、消除貧窮」
1. 前言
「民生廿一」由二十多個民間團體發起,旨在匯聚民間積極的聲音和力量,一起承擔對香港的責任,提倡互相關懷、接納、融和、人人平等、自由、公義以及尊重人權等正面的價值觀,倡議具建設性的政策,並致力使這些價值信念在各項社會及經濟政策中得以體現。我們希望透過共同努力,推動建立社會共識,促進各階層市民的積極參與,一起建設香港,讓每個市民都可投入社會和分享發展成果。
近年,香港社會分化日趨嚴重,而政府一向過於著重經濟效益,忽視民生困境和貧富兩極化的現象。我們期望在立法會選舉及特首施政報告前,能提出解決目前社會當下之急的政策,與政府決策人員、立法會選舉候選人、民間團體及市民分享。這份政策綱要將集中討論滅貧政策,我們並將抱持開放的態度,繼續吸納各團體的意見及政策建議。
將來,我們亦會透過各種渠道,與市民分享及推廣各種正面的社會價值觀,促使政府採納成為制訂政策時必須遵守的綱領。
2. 香港的貧窮情況
香港貧富不均的現象十分嚴重,根據最近一次人口普查,最高收入兩成住戶的收入佔所有住戶總收入的56.3%,最低收入兩成住戶則只佔3.7%,屬於全世界貧富最懸殊的地區之一。近年發展更使貧富差距不斷擴大,不但貧窮人口愈來愈多,貧窮的程度亦愈來愈嚴重。
事實上,貧窮並不單指經濟及基本生活需要的匱乏,亦指基本人權方面的剝削,兩者並且相互影響及催化。我們認為,以下幾點都是造成香港貧窮問題不斷惡化的重要因素:
政治方面 -- 政治權力失去平衡,弱勢社群缺乏參與及影響政府政策的機會及權利,政策未能回應基層市民的需要,引致社會出現兩極化;
經濟方面 -- 社會過於著重經濟發展,忽略了整體社會發展的重要性,以及弱勢社群的需要及情況;致力發展知識經濟的時候,卻沒有全盤策略協助市民適應經濟轉型、繼續參與經濟建設以及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;
社會方面 -- 歧視及不平均的資源使處於弱勢地位的社群,更容易面對貧窮問題,而狹窄的發展空間又成為他們突破貧窮困境的主要障礙。
3. 政策綱領
我們認為,在推動社會及經濟發展的時候,不能只著重總體效益,必須兼顧對每一個個體的影響,確保每一名市民均能享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以及平等的發展機會,建立和諧共融的社會;對於缺乏資源的成員,社會有責任為他們提供資源及機會,讓他們可以充分的參與社會。
面對嚴重的貧窮問題,我們提出以下三點主要的政策綱領:
一、 香港社會應立即制訂滅貧政策,政府應聯同工商界及民間團體成立跨界別滅貧委員會、制訂滅貧策略及目標、訂定貧窮?等;
二、 政府應以創造就業機會為未來一年的施政重點,並制訂促進就業的指標;
三、 各項政策及公共資源的分配,均應考慮基層市民的需要,並以援助貧窮人士及弱勢群體、協助他們全面發展及脫離貧窮為重要的方針。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至為重要,我們呼籲工商界及專業人士與我們一起承擔建設社會的責任,為基層市民提供更多和均等的就業及發展機會、合適的薪酬待遇和工作環境。我們亦呼籲民間團體一同努力,協助弱勢社群自強不息及參與社會、推動自助組織的發展、建立積極的社會價值觀、致力消除各種歧視、推動社區經濟。我們相信,只要大家互相包容、放棄歧見、無分彼此、共同努力,便可為所有香港人建立理想的家園。
「民生廿一」發起團體:
工業福音團契
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
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
失明人協進會
房屋評議會
明光社
香港社區組織協會
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
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
香港社會服務聯會
香港社會保障學會
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
香港基督徒學會
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
香港基督教協進會
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
香港復康聯盟
病人亙助組織聯盟
基督徒關懷香港學會
基督教巴拿巴愛心服務團
教育評議會
新福事工協會
樂施會 (按筆劃序)